消费促进宏观经济转型
中国国民经济稳中求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0万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近68万亿元,且依然保持着6.9%的增长速度。艾瑞咨询认为,虽然增速有所下降,但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态势将长期持续,其中消费对于GDP的贡献将获得显著提升。
201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0931亿元,同比增长10.7%,高于GDP平均每年约7%的增速。随着我国民间财富的增长,以及国家对消费的刺激政策,我国居民的消费意愿逐年增高。
中国消费的巨大潜力
2015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增加15.4%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但与美国相比依然有较大的差距。
艾瑞咨询认为,经济危机后的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同时,由于中国出口对美国和欧洲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海外市场需求疲弱导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受负面影响严重。
因此,未来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将重点依赖消费这架马车,而这一成果也在2015年的经济数据中有所显现,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与消费金融产业的发展相互促进。
互联网有效释放消费
电子商务对于用户行为习惯的颠覆性变革
2015年中国网络经济市场营收规模高达1.1万亿元,同比增长45.6%,而2015年中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约为3.8万亿元,同比增长37.2%,未来几年,中国西部省份及中东部三四线城市的网络购物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可以预计,未来国内电商行业整体将成为拉动消费的主要渠道。
消费是未来信贷主要动力来源
2015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9.0万亿,同比增长23.3%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9.0万亿,同比增长23.3%,依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艾瑞预计,2016年前后,我国信贷余额或将突破100万亿大关。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在未来依然仍将维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趋势,预计2019年将达到41.1万亿,是2010年的5倍以上。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势将持续显现。
极不平衡的消费信贷
中国住房贷款占消费信贷规模75%
从2013年至今,中国消费信贷领域住房贷款占比始终维持在75%左右,是中国消费信贷的绝对主力。这种情况源于银行风控体系的局限性:必须依靠不动产的抵押物才可以发放贷款,这也是中国消费金融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这种授信模式与消费闭环的制约。
在互联网、电子商务以及网络分期等新型模式出现后,由于对用户信用程度和物流的把控,使的原有的风控体系得到升级,那么随着市场接受程度的增加,未来非房产或购车类的消费信贷会有更大的增长潜力,基于真实消费背景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更具优越性。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重要作用
2015年交易规模或突破2000亿元,较上年增长约十倍
2013-2014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进入2015年,政策试点扩大范围、央行开放征信牌照、从互联网巨头到新兴创业公司都开始布局消费金融。市场也延续过去两年的强进增长势头下,开始井喷式发展。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仅为60.0亿元,2014年交易规模则突破183.2亿元,增速超过200%,2015年,整体市场或突破两千亿元。
艾瑞咨询认为,由于授信模式与消费闭环的制约,导致消费信贷自身发展不平衡,基于真实消费背景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更具优越性。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核心
电商生态优越性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核心要素
自2014年始,电商生态的消费贷款在互联网整体消费贷款的比例开始迅速攀升,艾瑞咨询预计,在2016年该项业务占比将成为互联网消费贷款中最主要的商业模式。艾瑞咨询认为,在这种迅速增长的行业生态中,互联网与消费均可能只是消费金融的外表,电商生态的优越性才是决定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核心要素。
消费金融产业快速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信贷市场发展不均衡,小微与个人消费为核心市场
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年底,中国整体信贷余额达到94.0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个人信贷占比28.8%,余额达到27.0万亿人民币。个人消费信贷占个人信贷比例为70.1%,余额为19.0万亿,仅占中国整体信贷余额20.2%。
艾瑞咨询认为,中国金融市场与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依然处于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但与此同时,中国信贷市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也愈发明显。一方面在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依然在持续,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形式无法满足所有小微企业的融资发展需求;另外一方面,由于中国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传统金融机构无法充分满足个人消费信贷需求。因此,小微企业融资与消费金融是核心潜力板块。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延展性
通过与消费者的贴近,电商消费金融具有更高的适用性
电商平台更贴近消费者,可以通过对消费品更为灵活多样的定价和支付模式,设计出更符合市场预期的商品交易模式。与之相比,传统消费金融建立在银行的统一管理之上,其灵活性和适应性更差。
互联网巨头布局消费金融
各巨头埋子布局,瞄准消费金融市场
各互联网巨头先后发力,瞄准消费金融市场。该市场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经历由开篇入场到逐步规范和完善,并不断优化、扩展、求新求变的阶段。其中,京东金融最早进入该领域,也有着广泛的消费金融场景构建,在之后的几页论述中,艾瑞将以京东金融作为行业范例,浅析其运作模式,以及消费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业务布局
基本概况、业务团队及发展现状
京东金融基于京东多年来积累的交易数据,物流数据和仓储数据为基础的金融科技平台之上,目前已形成了支付、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众筹、财富管理、保险、证券七大业务板块。目前,其消费金融业务已经拓展到京东体系外,通过输出风控和风险定价能力,为更多的线下消费场景提供产品、服务、资金融通解决方案,服务用户消费升级、财富增值以及企业资金管理等新生需求,助力创业创新,促进了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
产品现状(1/3)
To C的个人消费金融布局——白条及白条衍生品
2014年2月,京东金融推出首款面向个人用户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白条。
2015年, “白条”全面打通京东体系内的线上消费场景,覆盖了O2O(京东到家)、海淘以及产品众筹,同时,走出京东,进一步覆盖线下消费场景,包括租房、旅游、教育、装修等。
在模式上,用于京东商城的“白条”属于赊购服务,用于京东商城外的消费场景的“白条”属于消费贷款。
产品现状(2/3)
To B的企业级消费金融布局——京东金采
2015年6月,京东消费金融推出“京东金采”:面向有采购需求的企业提供信用赊购、分期付款、账期管理等服务,是业内首款企业级消费金融产品。
产品现状(3/3)
与市场机构的融合——小白卡和钢镚
京东金融与金融机构、商户充分合作,推出小白卡和钢镚两款产品。
金融科技
大数据风控的应用及进化升级
京东在电子商务领域经营多年,长期积累下的用户基础属性信息、购买行为与偏好、资金流、物流等信息,构成了京东金融的大数据核心资产。在不同维度的这些用户数据可相互校验,形成数据模型体系和风控体系,从而也逐步构建了用户的底层信用生态。基于达数据的累积,京东消费金融更加理解用户,从而能够为其提供更精准的金融服务。
账户、风控、连接,也是京东消费金融的核心竞争能力。
共享精神
数据应用成果的共享
通过数据优化迭代,京东消费金融搭建了智能、高效、融合的决策与反馈体系,运用于各种消费场景中,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将风控能力输出,促进整个市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行业推动
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风控及大数据能力输出
2015年9月,“京东白条一期应收账款债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深交所挂牌,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首支在深交所挂牌的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产品。目前,京东白条ABS发行已成常态化,其风控能力日益受到市场的认可。
此外,京东金融投资了聚合数据、ZestFinance、数库等大数据公司,进一步巩固金融科技实力,并将对外输出风控能力。
2016年1月16日,京东集团宣布旗下京东金融融资66.5亿元人民币,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嘉实投资和中国太平领投。
生态推动型互联网金融格局
互联网生态与金融生态结合更加紧密
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同时也影响了目标客户的获得手段;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领域的运作更加规范和透明,同时也使得网络征信体系日益完善。金融行业在现实中发展的种种瓶颈很多都能在与互联网生态的结合共进中得以解决。
需求推动型产品线搭建
电商生态可围绕个人用户的单一需求,向外不断延伸
电商网站通过在线购物平台的建立,积累了关于用户需求的大量的、立体的数据,通过用户画像技术,能够更好的围绕个人用户的单一需求,向外不断扩展、延伸。例如,在某平台有三年网购经历的A君在春节期间通过合作商家预定了一张某旅游城市的机票。根据对A君在平台上的历史购买行为,以及对该旅游城市相关产品关联度的分析,可以得出A君后续可能的购物需求,而后该平台利用得出的结论来对A君进行相关购物的广告推介。
未来金融革命
机器学习与数字技术对风控的促进作用
金融的本质是通过对金融资产的重新整合,达到资产的保值增值目的,而其中因时间、空间的差异、及因人力而产生的风险与成本,一直是限制金融业务扩展的桎梏。通过对机器学习和数字技术的应用,旧有的金融业务渠道得以重塑,使得金融风险的管控更为智能化、公开化、可视化。
互联网商业逻辑的冲击
流量论与质量论之争:英雄创造历史,还是时势造英雄?
关于互联网经济的流量论与质量论之争,实际上是在争论:是行业生态优越性决定商业模式,还是逐步形成的用户使用习惯塑造行业生态。这就好似历史哲学中的经典论辩: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时势造英雄?
艾瑞咨询认为,赢得客户的致胜策略并不是单向线性的,两种观点只是在不同的侧面描述了行业的演进规则,好比一个二元N次方程的极值并不在其中一个变量为零的情况下取得,能因时因事结合大众需求而对各种资源做出最佳规划的,就能够更好的掌握未来,正所谓“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版权信息声明:以上信息来源于艾瑞咨询官网渠道,转载复制请注明出处,谢谢!